D-3 水稻田裡的彩鷸

水稻田裡的彩鷸

彩鷸

Greater Painted-snipe, Rostratula benghalensis
普遍留鳥,北部有部分夏候鳥/近危(NT)
體型:體長約 24公分
辨識:公鳥外觀樸素,眼周有乳白色的逗號印記 ;母鳥色彩鮮豔,眼周是亮白色逗號,體型比公鳥大
特性:彩鷸生活在稻田、池塘等有遮蔽物的淺水處,有著長長的嘴喙便於捕食昆蟲,地方俗名稱為土礱鉤仔,得自其嘴喙先端呈下彎狀。

彩鷸屬於「一妻多夫」制的鳥類代表

雌鳥負責下蛋,孵卵及育雛由雄鳥負責。臺灣全年繁殖,主要繁殖旺季為7~10月,母鳥占主動權,會發出如貓頭鷹般的低鳴聲,吸引公鳥青睞。

對成功後每窩生蛋大多4枚,為淡乳黃色,有深橄欖色污斑,短暫婚姻便告一段落,母鳥會離開尋找下一隻公鳥,重複這段繁衍過程。

 自顧家的鳥爸爸,孵蛋期間要對抗喜鵲、水蛇偷吃蛋,在歷經16~19天幾乎不吃不喝的抱卵後,鳥寶寶終於破殼而出,這時就得身兼奶爸,一邊保護幼鳥,避免被棕背伯勞等天敵獵捕,一邊教導覓食生存技巧。 

1打4對彩鷸爸爸來講只是基本功,曾有鳥友拍攝到1打15的超級奶爸畫面!

著濕地開發及水泥化,彩鷸失去棲地,加上農藥與廢水汙染,誤食中毒死亡。全球及台灣分布廣泛的彩鷸,族群數量快速減少,國際上,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彩鷸列於物種瀕危等級中「近危」等級。

在台灣,於2019年公告的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,被列為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,希望喚起國人重視。

回到展覽首頁

環教瘋學習-候鳥起飛